網頁

星期五, 7月 21, 2006

台灣有六個 「看不見的競爭力」 (上)

台灣有六個 「看不見的競爭力」 (上)
‧遠見 2006/07/17
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態勢,以及中國崛起的來勢洶洶,台灣,還有什麼樣的機會?事實上,流著中華文化血統、又在移民社會中孕育出多元文化,台灣的人才素質與人文素養,都足以在未來國際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!
【撰文/游常山】

(攝影/陳宗怡)
近年來,台灣被邊緣化的議題,一直讓人憂心忡忡。到底台灣還有什麼競爭力,是很多人都在問的問題。

由美國前國防部次長、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.奈(Joseph Nye)在蘇聯解體、冷戰結束後,所提出的「軟性實力」(Soft Power)概念,愈來愈像是「新富國強兵論」,10幾年來持續擴大影響力,也逐漸被更多國家所接受。

硬性實力,不是國力唯一標準

約瑟夫.奈當年提出「軟性實力」,就是為了跟過去的「硬性實力」(Hard Power)做區隔。他指出,過去的國家競爭強調經濟力、軍事力等硬性實力的利誘、威脅;但是未來的競爭是靠可以讓別國願意來稱讚、學習、模仿或購買的一種行為、價值、表現、組織、文化、制度、產品及服務等軟實力。

「布希政府已經從伊拉克戰爭中嘗到苦果。美國應對中東回教國家多展現充滿吸引力的軟性實力:高等教育、男女平等、宗教自由、人權尊重,」今年1月在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,約瑟夫.奈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舉例指出。

現任美國國務卿萊斯就說過:「美國的價值不能僅靠劍(硬性實力),還需要靠橄欖枝(軟性實力)。」

在日本,現任經濟大臣竹中平藏也信誓旦旦,要發展日本的「軟性實力,增加日本人才、知識及資訊上魅力。」

依循這世界思潮,現在許多台灣有志之士,也紛紛認可「軟性實力」是台灣可以參考、遵循的「拚經濟、展國力」的新方向。

台灣觀光業的第一代言人、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就認為,台灣的人才、地理條件,如果政府不要牽制,不走錯方向,「台灣的機會不小啊!」嚴長壽在演講中,激動地強調。

綜合許多台灣意見領袖的意見,讓許多台灣人肯定、屬於台灣的軟性實力有哪些呢?

軟實力一
正統中華文化/切入全球最大市場,沒有隔閡

首先,很多人認為,保存全世界最好的正統中華文化,其實是台灣最珍貴的軟性實力之一。

台灣正統中華文化的展現,是非常獨特的,更是大陸、香港、新加坡比不上。剛好2006年就有強而有力的案例可以實證。

這個案例就是李安。今年3月,整個北半球春暖花開,全球影壇都在談台灣來的李安的《斷背山》,紅到連美國好萊塢當前最火紅的導演兼男星喬治.克隆尼都吃味地說:「怎麼每個影展講來講去都是《斷背山》的話題?明明是我拍了《晚安,祝你好運》(Good Night and Good Luck!今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,敗給李安),怎麼會都是李安在走好運呢?」

李安創作的中國式「平衡」

李安一部紅遍全球的電影,正是台灣「軟性實力」的展現。

「我(電影藝術創作)過程的每一步,其實都是有計畫的,最終都是要落葉歸根,」李安回台灣,為25年前美國紐約大學的同學、「優人神鼓」劇團領導人劉若瑀加油打氣時,發表這樣的談話。

這是李安創作根本旨趣的宣言:「我覺得中國的武術也好,表演藝術也好,吃菜、做飯、喝茶,都有一個道理存在,就是中國最基本的『平衡』,也就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:這是一個農業文化,加上溫帶氣候所發展出來的民族精神,」李安分析說。

二次大戰後60年,「正統中華文化」已成為台灣的柔性國力。

40年前大陸文化大革命(從1966年到1976年)徹底「打倒孔家店」「破四舊」。但是台灣小孩卻正在背誦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。

「和大陸人做生意最好的社交話題,就是背誦我國中、高中的大陸歷史、地理,每一次都讓他們瞠目咋舌,」投資專家、新加坡中星資本(Censtar)公司董事總經理丁學文說。

蔣中正帶來的台灣大熔爐

台灣的正統中華文化基礎是如何奠定的?原因很簡單,是1949年國共內戰,退居台灣的蔣中正總統,帶來了大陸30幾省的人民,也把各地數不清的文化習俗統統帶來了台灣。

「台灣該是一個非常大的熔爐,人種學上來說,是非常好的,」20年前台灣新電影推手之一、華視總經理小野認為。

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就說過,台灣同時兼有會說熟練中文、英語和日語的人口,而且人數龐大,世界各大區塊的生意,台灣都可以做;其中最熱門的是,和中國大陸相通、毫無語言隔閡的中文能力,正是可以切入崛起中的全球最大市場,「台灣有比全世界其他各地都多的華語人口,還深諳中華文化,這是你們最大的文化優勢,」多次來台灣演講的大前研一指出。

「台灣現在搞『去中國化』,說不讀文言文,簡直是胡鬧!」今年初為了崑曲《牡丹亭》公演,回到台北接受專訪時,白先勇不假辭色批判當道。他指的是教育部不斷在課程編訂上實施「台灣中心」議題,而減少授課文言文,這等於是割捨台灣的正統文化優勢。

軟實力二
多元文化/移民+殖民=百花齊放

除了有正統中華文化優勢,台灣也同時擁有多元文化的軟實力。

400年來,台灣一直是個移民之島,95%的住民都是陸續從中國移民來的,使文化展現出包容、包羅萬象的特色。

「台灣是比中國還中國的地方。台灣又比美國和歐洲更能和中國接軌。台灣應該是一個多元文化不斷衝擊的地方。原來本身文化來自中國,可是它經過各代的殖民後,文化開始變種。」1989年與《遠見》雜誌合作拍攝過《尋找台灣的生命力》紀錄片的華視總經理小野,以一個外省客家人(1946年,他的父母才從大陸來台)的出身,持平地看待台灣的多元文化社會。

自從1987年政治解嚴以來,台灣研究成為顯學。很多人在尋找台灣人的「純粹性」,但是小野認為,以「多元開放」觀點來想台灣才對,太純粹反而最後會落空。

舞台劇導演、牯嶺街小劇場委員耿一偉,本身是成長於花蓮的外省第二代,又去捷克留學三年學戲劇。他來看台灣的多元文化,根本就是台灣靈魂的一部分,如果只強調純粹單一的本土文化,是很奇怪的。

「我和台大哲學系同班同學,家鄉在屏東的莊益增(拍《無米樂》紀錄片成名的導演),我們一夥五個人都是『怪卡』,養成的文化絕對不同,但是無礙於我們成為好友同黨,」耿一偉指出。

文化工作者紛紛以自我的生命經驗,體現小野說的「多元文化論述」,這正是台灣的一個優勢。今天的台灣,百花齊放,言論尺度的自由,只怕不輸英、美。

【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